「丹荖魚乾」的「丹荖」為何物?

「丹荖魚乾」的「丹荖」為何物?

Mar 12, 2024

在某超市添購雜貨時,看到「丹荖魚乾」,其他的產品還有「丹荖鹹魚」等,似乎有點新奇,又或者是我本身孤陋寡聞,實也見怪不怪,畢竟這些零零種種以「丹荖」為名的魚乾或鹹魚,在馬來西亞市面上已存在多年。但怪就怪在,這麼多年且有這麼多代人過去,逗留在我們印象中可能只是這些魚乾或鹹魚,那麼「丹荖」又是什麼玩意兒?想當然爾,不是魚類或魚乾的名稱!

我國之多元,從一商品的包裝上往往能看出端倪,其實答案全都在裡面,只是可能包裝字面上的語言各異,接收到的訊息也不同,但綜合在一起就能拼湊出完整的圖像。

首先從馬來文Ikan Kurau開始,這款魚類其實就是Indian Threadfin,或中文稱之為黑午魚或順風魚。叫黑午或「烏午」的多是福佬話(閩語),廣府話(粵語)則稱為「馬友」,中文也有稱為午魚的,但又有者將這些同類再細分或認為應當是不同的歸類等。至於中文怎麼個標準化,也無從得知,普遍認知是採廣式稱之馬友魚或簡單統稱午魚,或沒人真用的學名馬鲅科,但黑午魚又再往下類別。

由於本人不是魚類專家,也不知所云,只好繞過不談。而這所謂黑午魚分部極廣,從南亞至東南亞沿海水域皆可見,是市場上最為普遍和重要魚類食品。而將黑午魚做成鹹魚,被認為是上等鹹魚,廣東沿海又以醃製鹹魚出名,黑午魚或馬友魚即是主要的食材之一。

不只華人社會,魚乾和鹹魚在緬甸的需求量很高,食用的文化和歷史也十分悠久,究竟誰影響了誰,可能已無甚可考,況且放諸四海為皆准,風乾或鹽醃是現代化以前古人普遍保存魚類食品的方式。

又說到「丹荖」(或丹老),其實正如許多魚乾和鹹魚包裝的英文所指,即是緬甸最南方,與泰國南部北端接壤的墨吉群島(音譯,Mergui)一帶之沿海地區。這一帶水域中文亦被稱為丹荖或丹荖群島,則又是源自於陸上的緬甸南部主要港口城市丹荖(Myeik,舊稱Mergui)。但無論是Mergui或Myeik,都與「丹荖」的讀音並無直接關係,究竟「丹荖」的稱呼又從何而來呢?

丹荖一帶的華人以閩粵為主,這不必多說。因此以河洛話試讀,白話讀láu、文言讀ló,荖的字義只有一個,蔞藤或荖藤,又稱蔞葉或檳榔葉,古時裹著檳榔嚼食。廣府話讀lou5,兩語讀音皆與「老」同音,意義也相同,惟廣府話卻讀不出個東西。目前中文圈仍將Mergui或Myeik稱作丹老,只是「荖」字寫法普遍已換成了「老」,或許更難推敲其原本的來源和定義。

不過,根據晚清時期外交官薛福成(1838-1894)的《出使日記續刻》光緒十八年(1892)二月十一日記,指出「緬甸海口有三埠」時有舉出「丹老」,可見「丹老」寫作「老」自古已有之,亦可證實當時中文已稱作「丹荖」。隨後由近代地理學家姚文棟(1852-1929)所編撰的《集思廣益編》中收錄廣東試用縣丞陳還在陳述當時緬甸近事裡,可能亦引用了薛氏的文字,卻已寫作「荖」。

無論如何,中國古籍對丹荖的記載也謂寥寥無幾,「丹荖/丹荖」之原本稱呼到底源自於何處,基本已成謎團。考丹荖沿海一帶及島嶼,最早為馬來人血統的海上遊牧民族莫肯人(Moken)的定居點,偶然時有馬來人和華人將此作為天然避風港。

從「丹荖」的音譯聽起來,推測其很可能是譯自danau,即馬來語的「湖泊」或「池塘」,然在菲律賓他加洛語中,danaw亦可指潟湖,即使語言學家認為南島語系中,danaw的原始意義為湖泊。至於,由數百群島所組成的沿海水域,是否有被命名「湖泊」的可能性,就像取地名一樣有無限想象或有時不解,猜其古時的功能,與「避風塘」實也相差不遠乎(?)

市面上可見的商標,從包裝上可見無一不出自檳城,如泉成和建榮等老商號。緬甸南部以丹荖為主的港口,與檳城和蘇門答臘東、北岸;暹羅南部西海岸等地,在百年前早已構成跨海跨境的海運貿易網,關係匪淺。北馬鼎鼎大名的初期僑商和大人物,其經貿以及利益關係網上可達緬甸、下可通往現今的印尼群島各埠,從國別上去區分誰是誰非,根本毫無意義。從一商品,一地名、食品,甚至一些趣事,都足以探究早期華人的南海開拓和關係史,著實趣味也。

Enjoy this post?

Buy 陳勇健 YJ Tan a coffee

More from 陳勇健 YJ T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