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當你與過去比較,你永遠都會是輸的那一方。因為記憶永遠比現實更美麗。」-Pep Guardiola
曼城的球迷何其幸運,能夠對著整場比賽穩定控制場面的比賽內容大肆唾棄,對著一場強強對決險勝對手的結局感到不滿,對著即將與三連霸失之交臂的結局扼腕萬分。讓曼城球迷這麼欲求不滿的,正是那「永遠比現實更美麗」的甜蜜記憶。2016.08.02,七年前的今天,Leroy Sane正式加盟曼城。
速度、盤帶、速度、自由球、更多的速度。
質疑、上場時間受限、受傷、來自家鄉的召喚、離隊。
經過四個球季,Sane從一名20歲、身價3000萬歐元的年輕潛力,蛻變成一名24歲、身價8000萬歐元的即戰力。
2023.08.02,加盟曼城七年過後,你過的還好嗎?
Sane似乎無法兌現2017-18賽季爆發性表現,令全世界驚豔的超高期望。
近年在拜仁雖然不至於缺乏上場時間,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。難道是因為少了當時年輕的血性?還是因為少了受傷之前的風騷盤帶?又或是因為少了現代足球嚴格要求的防守責任?
他當時在曼城是個什麼樣的球員?能不能從他在曼城開始走下坡的期間,推敲出他未能百分之百兌現潛力的根本原因?
本篇文章將會大量引用Smarterscout的分析模型,它會參考某位球員各項數據,與相同位置其餘球員的比較,並考慮到聯賽競爭性的變因,(以英超作為基準)在進攻端、防守端、組織端等各個面向,給出0~99分的評分。
部分代表的是球員在該位置的好壞參考,部分代表的是球員表現出來的風格。概念類似遊戲FIFA的球員數據,但Smarterscout的評分都是以真實數據做為依據。
註:本篇文章的翻譯可能會和英文字面上的意思不太吻合,是依照參考的數據類型,盡可能完整詮釋的詞彙,詳細定義還是以Smarterscout原文為準
註:所有評分僅擷取曼城球員時期,且在左邊鋒出賽時間超過900分鐘的賽季。共三季,2016-17至2018-19。
風騷盤帶是錯誤的印象?!
2022年世界盃前後,是曼城與Erling Haaland相互適應的一段磨合期,也是瓜帥剛開始嘗試3-2-4-1/3-box-3陣型體系,進攻端想不出太多花樣、戰績起起伏伏的一段低潮期。
當時,Jack Grealish左翼、Riyad Mahrez右翼,兩名象徵「安全」、「控場」的邊路代表成為先發主力,配上當時進攻打結的問題,「邊路缺乏單點突破好手」成為曼城球迷抱怨的主流話題。
Rafael Leao的假傳聞開始不脛而走、希望Leroy Sane回歸的聲音也不少。但等等,Sane真的是所謂的「單點突破好手」嗎?
我在構思這篇文章之前,先查過Sane在Smarterscout網站中,關於dribbling(盤帶)的數據,第一感受只有滿滿的衝擊。差不多落在聯盟平均水準,只有2016-17賽季,上場時間(樣本數)相對較少的一個賽季有較高的分數。這真的是一名身在世界頂尖球隊的「單點突破好手」該有的標準嗎?
事後仔細想想,也許Smarterscout的評分不是我真正需要的數據。Dribbling這項評分的定義,指的更偏向一般會使用的有效持球推進(progressive carries)頻率多寡,而不是指單純的一對一盤帶突破能力。
我們先暫時放棄Smarterscout,轉戰FBRef-紀錄球員原始數據的網站。2017-18賽季,場均有效持球推進次數3.79次,低於前場隊友Bernardo Silva(4.71)、Sergio Aguero(4.08)、Raheem Sterling(4.04);2018-19賽季4.06次,低於Riyad Mahrez(5.84)、Raheem Sterling(5.03)、Bernardo Silva(4.79)。
Sane這項相對平庸的數據,與Smarterscout的評分不謀而合。
目光轉到「單點突破」的數據-take-ons,事情就出現翻轉了。
2017-18賽季,場均嘗試過人4.91次全隊最高;2018-19賽季4.93次全隊第二(第一Sterling 4.94,基本上沒有差異)。
警報解除。我-以及許多曼城球迷-並沒有出現錯誤印象。Sane的確如同我們記憶中的那樣,具備著積極嘗試做單點突破的爆炸性球風。上圖是Smarterscout ball rentention-護球能力、丟失球權頻率-的評分。接近聯盟頂尖的護球能力、積極嘗試過人的血性,這兩項元素能同時存在實屬不易。
不只盤帶,Sane還能做到更多
Sane慣用腳是左腳、Sane喜歡盤帶突破,這兩項要素融合之後,在右翼當內切邊鋒才應該是最適合他的位置吧?不是嗎?拜仁也比較常讓他在右翼,為何在曼城卻待在左路,搞了一個反人體工學的配置?
第一個原因,是因為在曼城當時4-3-3的陣型體系中,兩側邊鋒總是被賦予緊貼邊路、負責拉開球場寬度的任務,用內切邊鋒反而會造成反效果。
第二個原因,是他與左側前腰David Silva的化學效應。Silva在中場可以帶領球隊推進、在前場可以和Sane在half space區域內外交互配合、在禁區內可以在狹窄空間生存並準確找到Sane連線。Sane就是Silva強大實力下的最大受惠者。頂尖的receiving in the box-禁區內接應-評分,代表Sane總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。
優異的link-up passing-短傳連線頻率-評分,代表Sane可以自在的與隊友連線,進攻端具備著曼城球員需要的球商。
可以單點突破、可以連線配合、可以適時接應,種種因素疊加,並且隨著他與Silva的默契逐漸建立,attacking output-進攻貢獻,更全面、更整體的進攻能力指標-評分高速上漲。
這麼強的話,「下坡」又是怎麼來的?
來自防守端的質疑,合理嗎?
Defending quality(防守貢獻)的評分雖然不算頂尖、不算穩定,但要說他不會防守可能過分了點;Defending quantity(防守機會總數/防守參與程度)的評分也不能作為指責他防守懈怠的依據。
另外,Sane在ground duels out of possession(無球時的地面爭搶)得到了97分的高分,代表他能在絕大多數的一對一爭搶對決中搶佔優勢,為球隊要回球權。
那麼關於Sane不防守的質疑聲音從何而來?Disrupting opposition moves(防守動作使用頻率/防守侵略性),連續三個球季在聯盟平均以下,這是個可以攻擊的弱點嗎?
與Gabriel Jesus-前場防守達人,或是Jack Grealish、Phil Foden-回防包夾偷球權高手相比,Sane的確相形見絀。但要和Raheem Sterling、Riyad Mahrez相比的話,難聽一點叫做「半斤八兩」,好聽一點叫做「不至於讓體系崩潰」。
既然Mahrez至今仍在曼城陣中如魚得水,那Sane沒道理用更嚴格的標準審視吧?那就要看Sane有沒有其他強項能夠補足,讓曼城整體的比賽控制力不受影響了。
第一項是高位逼搶的效率,這項比較難以用(免費能取得的)數據呈現。
效率高低差異,觀察方向的是看球員的無球跑位。對後衛施壓,大家都會;後衛回傳給門將時,繼續對門將施壓,只要多認真跑一點,大家都會。
要怎麼用蜿蜒曲折的跑動路線,在接近門將的同時,對後衛進行遮線,不讓門將能夠輕鬆回傳洩壓(圖示如下),這就是一門深奧學問,而不是大家都會的事情了。Mahrez做得很好,Grealish、Foden更不用說,Jesus、Bernardo則是有瓜帥親口認證的模範生。Sane在這類型的遮線施壓跑動,當時做得不是非常稱職,逼搶包圍的完整性不夠,因此在上述disrupting opposition moves的評分不高,連帶讓球迷對他出現「不防守」的印象。
除了防守端的質疑之外,Sane還有更大的問題逐漸侵蝕他的上場時間。無關實力,而是球風。
曼城體系演化的犧牲者
Sane的最大特徵是速度,這讓他能夠在快攻環節成為對手難以追趕的瘋狂飆仔,對手高位逼搶一旦破防,將會承受極大的懲罰。
另一個鮮明特色是盤帶突破,這讓他能夠在攻城階段單點突破,迫使對手必須投入更多防守球員看管,顧此失彼的下場將會非常悽慘。對手開大巴做低位防守?Sane直接破窗上車、電線點火發動、將大巴駛離現場。
快節奏可以、慢節奏可以,Sane這樣還會出什麼問題?
在求新求變、不斷演化的足球世界中,問題可大了。調整一下分類方式,重新拉回稍早提到的曼城隊內場均有效持球推進次數比較圖,這是曼城體系出現變化的線索。
2017-18賽季,負責持球推進的球員,主要分配給中場位置的Silva、KDB;2018-19賽季,這項數據的領先球員,反倒成為分站左右兩翼的Mahrez、Sterling。
出現如此改變的一個可能原因:在曼城取得100分積分,橫空出世大殺四方的第一個冠軍賽季之後,英超各個對手開始絞盡腦汁做出更完善的防守策略。高位逼搶很危險、低位大巴太被動,需要用新的防守策略應對才行。在中場區域擺好防守陣型,「mid-block」的防守概念開始萌芽,這種防守策略著重的是降低進攻方將球往前推進的效率。
曼城想要利用中路滲透來推進攻勢的難度大大提升,「穿過」防線的過程受到層層防護,「越過」防線玩空戰也不是曼城的強項,因此選項剩下「繞過」防線。透過邊路配合(或是透過強大的邊路持球好手強硬推進)成為更容易推進攻勢的方式。
邊路推進,這是Mahrez加盟後必須盡快適應的首要任務;是盤帶能力、爆發力兼具,並且更會買犯規的Sterling能夠勉強勝任的工作項目;是Grealish一億英鎊空降曼城的根本原因,這完全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的工作內容。
Sane因此成為曼城體系演化的犧牲者。
效仿Grealish用個人持球來幫助球隊推進?從上圖有效持球推進的次數來看,這明顯不是他的強項。他在Smarterscout ground duels in possesion(持球時的地面爭搶)評分僅34分,代表他不是擅於利用身體對抗保護、鞏固球權的風格。
善用他與Silva的化學效應,小組配合做穿越球?他在Smarterscout passing toward goal(有效前傳頻率)的評分極低,要做穿越球恐怕對他的傳球水準要求過高。對手防守策略給出新難題,曼城體系演化勢在必行。即便強如Sterling仍免不了因球風不合而影響上場時間、影響場上表現的結局。Sane的下坡幅度只有更大。
2018-19賽季Mahrez加入,連帶影響Sane的上場空間,當時拜仁就有試著對Sane拋出橄欖枝。來自家鄉的召喚,為Sane離隊的事實埋下伏筆。
接著是2019-20賽季,Sane不幸出現嚴重的ACL傷勢導致整季報銷。這起意外有兩種可能的影響層面,一種是加速Sane離隊的事實-整季沒有他還是不影響整體戰力,那他離隊也沒什麼關係嘛;另一種是延後Sane離隊的事實-合約剩下兩年是最好的轉會時機,卻因為受傷而未能與拜仁完成交易。
來到2020夏天轉會窗,合約剩下最後一年,Sane續約興趣缺缺,拜仁開出大方的8000萬歐元轉會費。
2020.07.15,Sane加盟拜仁,曼城生涯正式告終。故事最後還有一段後記。時間來到2022-23球季歐冠賽場,曼城在八強與拜仁碰頭。
幾個月前正處於低潮期,曼城球迷開始想念起Sane。但兩隊真正對戰時,曼城再度演化的全新體系已經磨合完成,回到那令人熟悉的、大殺四方的強大曼城。No Sane, no problem?
2023.04.11,首回合曼城主場對陣拜仁。回到曼城主場的Sane繳出全面性的進攻數據,5射門4射正3關鍵傳球皆全隊最高,3次成功過人全隊並列第二、60%成功率全隊最高,whoscored給出全隊最高的7.31整體評分。
.
偶爾夜深人靜的時候,總會想起曼城與Sane的美好回憶。就像夢境一般,曼城球迷再次看到他在Etihad球場展現他的速度、他的爆發力、他的盤帶突破、他的遠射威脅,這真的不是夢嗎?Sane真的回到曼城了?
一回神才猛然想起,啊,Sane已經是曼城的敵人了啊。
或許在另一個平行時空,曼城與Sane的精采之旅仍在繼續進行?在那個平行時空內,Sane有機會百分百的兌現潛力嗎?
.
進攻端需要的是充滿激情的爆破專家,防守端則會需要固若金湯、堅若磐石的安定感。
堅若磐石…磐石…石頭…Stone…Stones?!
【七年之癢系列】下一集:一個後衛各自表述,不是後衛的強大後衛-John Stones。
我承認這個轉場偏硬,我道歉…
硬…石頭很硬…Stone…Stones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