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聊到腾讯电商,很多人都说:“不行啊,没基因,和淘宝、京东这种专业平台没法比。”听多了,这话好像都成真理了。尤其拿它和淘宝、京东这种传统电商一比,确实有点“业余选手”的感觉。
但你有没有想过,腾讯电商真的不行吗?还是说,我们拿错了标准去衡量?
最近在思考对腾讯的投资,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我最新的认知,重新聊聊腾讯电商这个事儿。
传统电商为什么牛?
咱们先看看淘宝、京东这些老大哥为啥牛。它们靠的是平台化运作,这种模式有几个特点:
1. 流量掌控在平台手里
商家要拿流量,得投广告、搞活动,基本上平台说了算。
2. 依赖强运营
做得好不好,全看商家有多懂平台规则,比如怎么优化排名、点击率、转化率。
简单说,平台搭好了,商家跟着流程走就行。这样的模式效率高,但问题也明显:
竞争激烈:商家拼广告,谁钱多谁能活下来。
缺少创新:商家只能按平台的玩法走,想玩点新花样,基本没戏。
腾讯电商为啥看起来不行?
腾讯电商“被看不起”的原因,其实挺简单:它没走传统平台的路子。比如,腾讯没有一个像淘宝、京东那样集中的大平台,反而搞了一堆工具——视频号、小程序、公众号、微信群啥的,让商家自己折腾。
从传统平台的角度看,确实有点“不专业”:
没规则:不像淘宝有明确的运营指南,教你一步步起量。
没体系:没有强运营团队带着商家跑,更多靠商家自己摸索。
听起来不靠谱对吧?但换个角度看,腾讯的做法其实另有门道。
微信电商怎么玩?
腾讯电商的核心,不是提供一个“所有人都能用的平台”,而是给大家一个“自由组合的工具箱”。这些工具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,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玩法。
咱们拿微信生态举个例子:
1. 多入口流量
视频号种草,小程序下单,微信群维护关系,甚至你还能用小红书、抖音这些外部平台引流到微信。流量入口分散,但也更灵活。
2. 私域运营
传统平台靠流量推销量,但微信电商更注重“私域运营”,比如通过个人号和微信群跟客户聊天,这种互动方式,别人买东西时更信你。
3. 玩法多样
比如你卖课程,可以用视频号直播讲干货,吸引人加微信,然后用小程序完成交易,最后建个微信群维护老客户。整个流程全是你自己设计的,不用看平台脸色。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微信电商总有新玩法冒出来,因为它不是按统一标准走,而是给商家一个更大的自由度。
结合我自己网站的例子
就拿我自己的“低调自由”来说吧,我其实挺喜欢微信这种自由组合的方式。像我的网站,核心是写文章分享旅行、生活、约会这些经验,但怎么让读者变成会员?这过程我很大程度上靠微信的工具搞定:
1. 公众号+小程序
我会在公众号发一些生活小片段,比如某地旅居的真实体验,直接引导大家点击个人网站去订阅。
2. 社群运营
把感兴趣的用户拉进微信群,平时在群里跟大家聊旅行攻略或者回答一些问题,既增加黏性,也能转化更多订阅和文章付费阅读–可以理解为电子商品的销售。
3. 外部流量引入
有时候我会在小红书或者其他平台发点内容,然后引导人到我的公众号,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。
这些东西如果放到传统电商里,可能根本做不到,但在微信生态里,这就是一个自然的流程,灵活又高效。
腾讯电商到底强在哪?
所以腾讯电商“行不行”,关键看你用什么标准去看它。如果你用淘宝的那套规则,当然会觉得腾讯电商“差点意思”。但如果你换个思路,会发现它的“去中心化”和“自由组合”,其实给商家开了很多新可能。
它不需要强运营,而是让商家自己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。这种方式可能没办法培养出千篇一律的爆款,但绝对能玩出更多样化的内容和模式。
我的看法:换个视角看腾讯电商
腾讯电商的特点是什么?灵活、自由、不拘一格。如果你觉得它“没基因”,可能只是因为它的基因不在传统电商那条线上。
也许对于一些商家来说,腾讯这种玩法不适合,因为它确实需要更强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。但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研究怎么组合这些工具,它给你的可能性,比传统平台要大得多。
所以,下次再听到“腾讯电商不行”的时候,咱们不妨多想一步:是不是咱们用错了标准,或者压根没看懂它的玩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