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了自媒体七个月后,感觉自己对各种操作更熟练了。我决定重新修订、整理和排版这篇文章。这篇文章可谓是低调自由旅程的开端,也是最重要的一篇。特别是对于新来的订阅朋友,希望能让你们快速全面地了解我。
一个关于财务独立、自给自足和环游世界追梦的故事
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ance and Retire Early的英文缩写。意味着财务独立和提前退休
我出生在中国辽宁省一个偏僻的小城市,家境非常贫困。每次天气预报提到我们这个地方,总是最后一个。
小时候的家庭贫困到了何种程度呢?
我和外国人聊起我的童年,我问他们:“你知道世界上有两种电视机,一种是黑白的,一种是彩色的。你猜猜我小时候家里的电视机是什么样子的?”大多数人都会说:“你这么问,那肯定是黑白的呗。”其实已经没人能想象仅有黑白电视机的生活。
可是,我告诉他们,不对,因为我小时候家里根本就没有电视机,我每次都要去邻居家借电视看。直到我快上初中的时候,我父亲才从亲戚那里买了一个二手的电视。就是这样贫困。
小时候很天真,很早就陷入青春期,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女生,但那个时代,那个地方,我只能默默喜欢,直到上大学两地了才敢向她表白,结果可想而知。
毕业后,我去了上海工作,经历了起起伏伏。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不适合职场生活,我过于腼腆,过于直率,可以说是情商低,智商也不高。
但我有一点好,就是诚实。从来就不喜欢我的工作, 只是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。
虽然我一直没有买房子,因为我非常不喜欢负债。小时候穷惯了,总觉得借钱不舒服。儿时的创伤常常要用一生来弥补,就是这个道理。但是我几乎每个月都用剩下的钱买股票。我从来没有做过炒股,只是基本面投资,长期持有。
我一直以来的投资偶像就是沃伦·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·芒格。
毕业工作了几年后,我过得很迷茫,不喜欢自己的工作,也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。我一个人在上海,表面上是在拼搏,实际上只是在等死。
进入社会后才明白,上学读书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。所以在2009年和2010年,当我感到迷茫时,考虑了出国留学,参加了雅思考试和GMAT考试,并申请了香港和欧洲的各所大学,只要学费便宜就行。后来香港理工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都给了我录取通知书。
但最终我放弃了,因为我终于明白,出国留学只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,它不能解决我内心的问题——对我来说,幸福意味着什么?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?
这个问题直到2010年中期才逐渐变得明晰起来。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早上看着爱琴海上的日出,中午去逛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,然后傍晚回到罗马听一场浪漫的歌剧。在世界各地生活,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说自己想说的话,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,不再假装生活。
我终于明白,别人无论,但对我来说,幸福的人生首要是自由。
而自由包含多个方面,比如地理自由、财务自由、时间自由、健康自由和信息自由(你需要能够进行沟通)。我当时一看,其他的我都可以逐渐达到,唯独地理自由由于中国护照的原因很难实现。
那个时代(2010年前),还没有澳洲的工作假期签证,也没有美国的十年签证,中国的护照比今天弱得太多。比如拿着中国护照旅行拉丁美洲简直就像天方夜谭。
所以,移民成了我生活的重中之重。
但很不巧的是,2010年到2011年期间,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开始收紧移民政策。所以我就得分别往两边拼,一边为了移民加拿大魁北克,开始学法语;一边为了移民澳大利亚,开始拼命备考雅思。
当时澳洲刚刚开始实施打分系统,要在同一次考试中每个科目都达到7分才能获得10分的加分。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煎熬,雅思写作考7分可真是超级难,而口语也经常被扣分。
我当时没钱请老师,而且我的水平已经接近顶级培训机构的老师了(后来我还在环球雅思和沪江教授雅思,就是这样)。所以我只能利用工作间隙,每天中午写作文,然后放一边,过几天再回来看。这时因为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写过什么,所以能够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好坏。我就是用这种土办法自己给自己批改作文。就这样,花了半年时间,终于拿到了4个7分。
虽然我同时申请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(申请加拿大的时间甚至还早些),但在我拿到4个7分后不到一个月,澳大利亚就给了我PR(永久居留权),那是2013年4月的事了。
但我没登陆长居澳大利亚,因为担心找不到工作,负担不起高消费水平。幸运的是,我所在的公司有个长期的海外派遣项目,可以环游世界,所以我暂时放下了去澳大利亚生活的计划。那时,我把所有闲钱都投入股市,我的资产达到了七位数。
从2013年到2015年,我花了两年时间,去了德国三次。我趁机拼命学习德语,也趁机游览了大部分欧洲。
我从来就不喜欢我的工作,我只是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。
2015年初,我请了一个长假,整整三个月(外企的福利还是不错的),想在澳大利亚找工作(因为根据澳大利亚的规定,拿到永久居留权后的五年内必须在澳大利亚居住)。所以在2018年之前,我必须辞职去澳大利亚。当时我选择了悉尼和墨尔本两个城市。
这三个月简直是个大挑战,煎熬的不行。为啥呢?因为那段时间我连个性生活都没搞上。在澳大利亚,种族歧视超严重,比欧洲和德国夸张多了。在德国,我当时傻乎乎的,也不懂得搞对象的游戏规则,但大概一个月还能认识几个妞。而在澳大利亚却完全傻眼了。作为一个亚裔,我可以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在澳大利亚的五年时间里,我在Tinder上的配对次数不到十次,而且全都是中国来的女孩子或者外国背包客。而在巴西/南美/东欧,可能一晚上就能超过这个数量。差距真的很大。
面对这么严峻的现实和一些有趣的经历(等以后我写出来),我决定学习如何泡妞。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资料,看YouTube视频。那些资料质量参差不齐,搞得我绕了不少弯路。但至少我懂得了一点,那就是得主动出击,不再把性看得跟洪水猛兽似的。
2015年三月回上海,住在青旅里。开始实践我学到的,最后在去墨西哥之前,我成功推倒了一个德国妞,可以说是个好的开端。在墨西哥的两个月里,我约了40多个妞,上了近20个,有时候一天甚至两个。有了这么多经验,啥都变得容易了,我也开始变得更有自信。
回到上海后,我几乎每天都去外滩的夜店把妹。从瑞士的美丽空姐到波兰的牙医,从德国的大胸妹到英国的英语老师,不亦乐乎。最后,我和一个德国的女交换生交往了五个月,她回德国了,而我也得去澳大利亚了。
2016年初,趁着还没辞职的时候,在上海附近买了一套公寓,现在价格已经涨了两三倍。对我来说,这不仅仅是投资,更是对父母的交代。就在那个时候,在去澳大利亚之前,我把几乎所有的股市上的钱都投入到一只股票上,成本不到200元,代码是600519,叫贵州茅台。
2016年,初到澳洲悉尼的我远程在沪江网上教雅思写作1对1维持生计,直到找到自己的第一份IT工作,日薪700澳元。不过,一个月后由于与领导不合被排挤,我离职了。
2017年初,我在布里斯班找到了一份工作,搬到那里去了。先后为几家大公司工作,自由职业者的生活非常顺利。但到年底,我发现自己根本存不下什么钱。澳大利亚的生活成本太高了!
2018年中期,我得到了一份墨尔本的工作,来到了这里。我买了自己住的第一套公寓。现在,它已经成了我的投资房产。
2019年,我开始购买土地,建房作为投资。由于中国股市的原因,我的国内资产大幅增长。澳大利亚的钱也必须开始投资。同时,我也开始尝试全职远程工作。
Beautiful view from my apartment
2020年,新冠疫情爆发,美国股市熔断,我开始大量购买美股,特别是微软的股票,平均价格180美元。持有至今,已经翻番。
2021年,仅仅我个人持有的股票资产就达到了8位数,还不算我在两地的房产。仅凭国内股市的分红,或者以2.5%的提取率(远低于FIRE要求的4%)我就可以轻松在一些国家(南美或东南亚)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。
这个时候,没有了财务压力的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我是否愿意为我目前的工作免费工作?换句话说,我是否真心喜欢这份工作?
当时我的工作是软件开发,年薪15万澳元,完全远程办公。这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。我对这份工作的喜爱程度大约是80%,但还有20%的部分我并不是很喜欢。我是否愿意每天早上9点半起床开会,然后连续写两个小时的代码而没有任何报酬呢?
我的答案是:可能/我不确定。
但我有一点好,就是诚实。然后现在,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了。
正如男生邀约一个女孩子一样,如果她的回复是"可能/Maybe",那实际上意味着她的真实想法就是NO。
明白了这一点,终于我在30+的时候正式退休。同年(2021年)6月,在结束了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四个月漫游之后,我觉察到因为悉尼当时严峻的疫情溢出,墨尔本可能再次封城的消息,我不想再浪费一年的时间,于是买了两张去欧洲的机票,在封城之前彻底离开了澳大利亚。
从那以后,我再也没有回去过,也希望自己永远不需要回去。
这就是我的FIRE历程,顺便提一下我的追女生经历。
我的FIRE要求是每年的开销不超过我在中国股票投资资产的2.5%。虽然我没有详细计算过自己的资产回报率,但我相信在过去14年的投资生涯中,复合增长率肯定超过了10%。股票投资不仅给我带来金钱,还赋予了我一种能力:无论身处何地,我都能控制情绪,坚持原则,生存并增值。
我的原则是不动用在国外的投资(美股、澳大利亚房产)的一分钱,让它们增值,陪伴我变老。目前看来,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房产租金可以轻松覆盖贷款(我有贷款),所以目前我只是享受资产增长的收益。个人非常厌恶房地产投资,因为有太多的限制和工作,缺乏自由和变现能力,所以我不打算增加房地产投资了。
我不想成为金钱的奴隶,我追求的是自由。
这就是我实现FIRE的故事。
希望这篇文章有点用,或是激励,或是方法。